国际本科"学杂费"里的那些坑:家长的血汗钱就这么被薅走了?
时间:2025-09-05 10:52 阅读量:43
每年开学季,总有不少国际本科项目的家长在群里吐槽:明明学费已经高得吓人,怎么还要交一大堆杂七杂八的费用?这些所谓的"学杂费"里,到底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猫腻?
1、先说说教材费这个重灾区。
某国际学院要求学生必须购买"原版进口教材",一套下来动辄五六千。可仔细一看,这些教材在亚马逊上明明只要三分之一的价格。更离谱的是,有学生发现部分教材根本用不上,连塑封都没拆就堆在宿舍吃灰。学校美其名曰"保证教学质量",实则是把教材采购做成了暴利生意——毕竟,这些"指定教材"的供应商,往往和校方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。
2、活动费更是成了个无底洞。
开学要交"新生训练营费",期末要交"成果展示费",中间还穿插着各种名目的"国际文化交流费"。某家长晒出的账单显示,一学期竟被收了8次活动费,总额近万元。可问起具体活动内容,校方永远只有含糊其辞的"国际化素质拓展"。有学生爆料,所谓的"哈佛教授讲座",不过是找了位外国面孔在线上讲了半小时,剩下的时间都在推销付费夏校项目。
3、最让人气愤的是住宿费里的花样。
宣传册上写着"国际化公寓标准",实际入住发现是六人间改装的四人间,多收的费用被解释为"物业管理升级费"。水电费结算时永远比民用价格高出30%,问就是"商业用电标准"。有细心的家长算过账,光这些隐性收费,三年下来就能多出一台MacBook的钱。
4、这些乱象之所以屡禁不止,关键在于信息不透明。
收费项目往往隐藏在入学协议的附件里,用英文小字写得云山雾罩。等家长发现问题,校方就搬出"合同约定"来搪塞。更狡猾的会把这些费用拆分成十几项小额收费,让你每次投诉都像拳头打在棉花上。
其实要避开这些坑也不难:签合同前务必逐条核对收费明细;对"自愿购买"的项目要敢于说不;遇到强制收费保留好证据向教育部门举报。记住,真正的国际教育应该把经费用在提升教学质量上,而不是变着法子掏空家长钱包。当一所学校把心思都花在怎么从学生身上薅羊毛时,它的办学质量可想而知。
结束
①特别声明:本站点注明为"原创"的文章,版权均属留学桥所有,未经书面允许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,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;
②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未注明“原创”的文章,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,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
热门招生项目推荐